2)第两百七十六章:科举制度重出江湖_洪武年间小神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举几近崩溃。尽管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不断的上书,可依旧没有什么作用。

  正所谓物极必反,朱元璋在洪武六年禁止科举,实在是无奈之举。

  天下草创,朱元璋接手被糟蹋了几十年的江山,面临一个非常窘迫的问题,手中无官可用。

  手中虽然有百万雄兵,可能治理地方的官员没有多少。

  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诏,下放科举之权到地方,令全国各省连试三年,也就是连着举行三年的科举。

  而且,一旦中得举人,都可以免掉会试,直接做官。

  《明史》记载:时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

  读书人的那些操守嘛,也就那样。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可好心办坏事。

  科举之权下放地方,正是弄虚作假的好时机。

  一时间,产生了大量的“举人”,而这些“举人”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走马上任。

  可代价就是,出现了很多不会写字的“举人”治理地方。

  没办法,朱元璋只好于洪武六年禁止科举,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朱元璋看着手中任昂的奏折,回想起了当初的场景。

  那种恐怖的场景挥之不绝,朱元璋犹豫不决。

  “标儿啊,你过来看看这份奏折!”朱元璋看向正在旁边处理奏折的朱标。

  朱标放下手中的活儿,来到了朱元璋的旁边。

  朱元璋将手中的奏折交给了朱标,接过之后,朱标认真的看了起来。

  “标儿啊,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想说的?科举已经有九年没有举行,奏折上说的这些话也都有道理,可是,当年的那种场景实在是让俺放心不下!”朱元璋一脸惆怅。

  尽管陈松弄出来的新学朱元璋也认同,可目前新学实在是太幼小了,幼小到都可以忽略不计。

  最起码,在目前来看,治理地方还是要这些读书人。

  朱标看完之后,将手中的奏折放下。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父亲,其实孩儿觉得奏折上面说的也非常有道理。自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除过战乱之时,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断了这么长的时间!

  尽管国子监可以代替一部分科举的职能,可是国子监数量毕竟有限,没有办法将整个大明所有的学子都集中起来。

  而科举制度正是从各地选拔人才,就算可能没有那么完美,但也不可或缺。不能因为洪武六年之前的那些事情,而因噎废食!

  再说了,朝廷行事应该恩威并重!之前官绅一体纳粮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朝中恐有不小的怨言。

  如果这次能够将科举制度再次推行出来,那么朝中的怨言将会少很多。

  朝廷有威,就要有恩。这是父亲经常教导孩儿的!”

  朱元璋捋着下巴上的胡子,听得很认真。

  朱标说的这些话也非常有道理。

  朱元璋没有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