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分割_中日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人在摩洛哥对欧盟的骚扰已经让欧盟有种焦头烂额的感觉,可即便如此,对于这个所谓的盟国,美国人仍然保持着极度的‘克制’,所有人都很清楚,对于欧盟的支持美国人并没有倾尽全力,不仅仅如此,甚至连基本的补充和支援都没有做到。

  没人相信,仅仅凭借张伟的力量可以封锁美国到欧洲的航线,可事实上,张伟确实做到了,但他的做到并不意味着美国人的软弱,相反却更证明了,美国不会投入全力去帮助欧盟,张伟只是给了美国一个可以说服欧洲的借口而已。

  之前迫于民众的压力,美国人派遣了一支送死的舰队,让他们全军覆没在海面上,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无限放大了中国人的武力值,并为以后的保守行动找到必要的借口。美国人不是笨蛋,他不会为了任何一个国家倾其所有,相反,对于他来说,所谓的欧洲盟国某种意义上也是另一个崛起的敌人。

  能让两个敌人互相残杀,对于美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最好的选项,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美国总统选择支持欧盟的话,那么为他付出选票的公司会第一时间把他拉出白宫。

  坐山观虎斗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希望能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对于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冲突,美国人的选择是两不相帮。或者说,他选择的是等待两败俱伤后收拾残局。

  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状态,中国人的是玩弄计谋的老祖宗,一本几千年前的兵书战策都可以当做现代商战的教材,更遑论那些军事科学院的高参们经年累月的研究成果。

  也正是由于美国人的暧昧态度,中国并没有选择与欧盟全面对抗,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双方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可以定义为是丁文彦的战争,而绝非中国与欧盟的战争。双方都想从这种局部的冲突中找到什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中国人才会任由美国人在东南亚做大,这样的态度和安排等同于张伟在大西洋的意义,双方都借由等待着丁文彦与欧洲之间能产生出一个可以让他们下定决心或者说至少可以接受的结果。

  丁文彦当然更清楚双方的这种态度,他的计划从拟定之初就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丁文彦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杠杆,他只认为自己是个支点,他的任务也不是撬动地球,而是在杠杆准备行动的时候,为他提供一个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敢于以一己之力站在欧洲的对立面上。

  当然,他站在欧洲对面,首先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敌人,而合格两个字的含义,就是怎样才能打败对手。丁文彦很清楚,对付一个庞大的目标,永远不要选择从外部杀死他,因为,即便你能做到

  请收藏:https://m.bqg93.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